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政务 > 省馆动态


合作交流 | 金华市档案馆“婺州鱼鳞图册”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纪实

2021-01-12 信息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浏览次数:

鱼鳞图册是官府为登记土地产权和征收赋税而编制的土地簿册,是我国现存最珍贵的地籍档案。由于历经战火和时代变迁,很多鱼鳞图册档案已遗失。幸运的是,浙江作为鱼鳞图册的首创地和样板地,仍遗存了大量明代至民国时期的鱼鳞图册,尤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鱼鳞图册为代表。金华市至今保存了两大宗鱼鳞图册,一大宗即为金华市档案馆所藏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汤溪县鱼鳞图(436册),另一大宗为兰溪市档案馆所藏清同治年间编造、民国时补造的兰溪县鱼鳞图册(746册)。这两大宗鱼鳞图册共计1182册,是同时期较完整的地籍资料。如此系统、完整的鱼鳞图册被学者们誉为“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连贯的鱼鳞图册”,“研究价值独特,堪称重大发现”。

婺州鱼鳞图册的“发现”

2013年年初,时任金华市档案局(馆)长钱静邀请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赴馆参观。当张涌泉看到档案库密集架上一排排的汤溪县鱼鳞图册时,又惊又喜。他初步判断,像这样系统性保存的鱼鳞图册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批珍贵的鱼鳞图册一直“沉睡”在库房之中,从未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当时,张涌泉正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手写纸本文献用字的搜集与整理”,笔者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要从事明清档案的整理与考证,对鱼鳞图册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参观后,张涌泉立即安排笔者协助金华市档案馆对汤溪鱼鳞图册进行编目整理,并考察编造图册的历史,断定攒造年代,分析研究价值。然而,看似简单的鱼鳞图册整理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鱼鳞图册通常以县为单位,将一县之地块按照一定的顺序编纂成册,有着独立严谨的编造系统。而现遗存的400余册汤溪县鱼鳞图册几经流转,最初的编造系统早已被打乱,基本属于“完全混乱型”档案。而绝大多数原册未写明攒造的时间,其中夹杂了多个版本。那么,这些鱼鳞图册究竟是按照什么原则编造的?总系统和子系统是如何建构的?各个版本分别是什么时期攒造的?这些版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对那些未登记字号、庄名的鱼鳞图册,又该如何进行编目、定名和断代?学界尚未建立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鱼鳞图册整理方法。

没有可供参考的范式,整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于是,笔者从原始材料入手,一有时间就去金华市档案馆查阅保存状态较好的汤溪县鱼鳞图册原件,翻阅汤溪县遗存下来的各类档案和各时期的《汤溪县志》。其间,笔者也曾多次赴兰溪市财政局查看清同治时期攒造、民国补造的兰溪县鱼鳞图册(746册),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写成《汤溪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后在此文基础上,执笔撰成《婺州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一文。文章初步考证了汤溪县鱼鳞图册攒造的过程,解决了其断代、定名、分类等基本问题,并提出鱼鳞图册的未来研究思路。张涌泉审阅此文后,认为古代汤溪县和兰溪县同属金华府,而金华古称婺州,可将两地鱼鳞图册归并,统称“婺州鱼鳞图册”,又提出与金华市档案馆合作的想法,进一步搜集散藏在各公藏机构及民间的婺州鱼鳞图册,共同保护与开发这批重要文献,张涌泉随即起草了《关于合作进行婺州鱼鳞册搜集整理研究的意向书》。2013年12月3日,浙江师范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字研究中心与金华市档案馆正式签订合作意向书。长期“深藏闺中”的婺州鱼鳞图册重新被“发现”,逐渐走进学术研究的视野。

婺州鱼鳞图册的保护

婺州鱼鳞图册尤其是汤溪县鱼鳞图册历经流转,许多册籍因受潮、虫蛀、鼠咬出现了脆化和霉变的现象,有的连正常翻阅都成问题,更遑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按照古文献保护标准和影印出版的要求,几乎每一页鱼鳞图册都需要修复。这项工作不仅耗时费力,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修复专家来完成。然而,如何筹措这笔修复经费一时成为难题。而修复的问题不解决,保护工作就无从谈起,后续的整理出版和学术研究也将成为空谈。

2015年12月,接任金华市档案局(馆)长的陈艳艳非常重视婺州鱼鳞图册的保护工作,并将其视为馆藏最重要的历史档案。当她了解到鱼鳞图册修复面临的困境后,决定向浙江省档案局和国家档案局寻求支持,并随即策划开展《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2016年5月30日,汤溪县鱼鳞图册顺利入选第四批《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汤溪县鱼鳞图册逐渐引起档案界和文化界的关注。2017年8月25日,陈艳艳又邀请张涌泉和笔者一道前往浙江省档案局,向浙江省档案局局长刘芸汇报婺州鱼鳞图册保护与开发的情况。刘芸听取汇报后指出,婺州鱼鳞图册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的项目很好,也很及时,金华市档案馆应进一步做好鱼鳞图册的宣传与挖掘工作,争取通过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进而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随后,金华市档案馆启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的申报工作。2018年5月16日,“晚清至民国时期婺州鱼鳞册档案开发”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任务。在国家档案局专项经费的大力支持下,婺州鱼鳞图册的修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婺州鱼鳞图册的修复,吸收当今古籍修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修复可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等原则。在资深古籍修复专家的指导下,修复团队对各册鱼鳞图册的残破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对不同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摒弃传统的一律整卷、整页托裱的方法,尽可能采用局部修复的方式,避免因过度修复造成保护性破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现已抢救性修复婺州鱼鳞图册6万余页,使得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为其数字化、整理、出版与研究奠定基础。

婺州鱼鳞图册的数字化

鱼鳞图册修复后,项目组对其进行数字化。当下国内档案的数字化扫描一般采用300JPG压缩文件,一页图片的大小通常不超过1MB。婺州鱼鳞图册是中国珍贵的地籍档案,因此项目组数字化扫描时采用的分辨率是600DPI无压缩模式,每页图片的大小超过200MB,这意味着其清晰度至少是普通图片的200倍以上。高清的图版不仅可以满足数据库建设、专题展览及彩印出版等各种要求,还避免了二次扫描对原档案造成的损伤。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鱼鳞图册页面上附有若干贴条,对于这种情况,项目组不厌其烦地采用多次扫描的方式,先将原始状态扫描一页,然后将贴条全部翻过,正文扫描一页,最后按照贴条先后顺序分别单独扫描。由于多页图版重复出现,为了明晰次序,则在原编目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层级,以“—页码”的形式赋予每页扫描图片唯一的编号。如此,确保鱼鳞图册内各项信息完整保存,且次序不致混乱。

婺州鱼鳞图册高清扫描是将档案的物理形态转化为电子形态,便于储存和使用。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鱼鳞图册的文本进行数据化,将电子文本转化为可供分析的数据。这与一般的仅是提取一些关键信息的档案著录不同,婺州鱼鳞图册数据化是较全面地录入文本中的各类信息,包括字号、地目、土名、折亩、种子计亩、承粮户、业主及住址等等,这些数据将在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鱼鳞图册所登记的这些信息,通常为手写体,充斥着大量的俗字异体,形讹音误时有出现,草书变体屡见不鲜,还有各类印章中的古体字,以及不同时期的涂改痕迹,释读难度颇高,目前国内开发的OCR软件尚不能较准确地识别古代汉文写本文献,所有信息只能依靠人工录入。项目组专家在整理写本文献和识别疑难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利用扎实的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专业知识,力求准确识别出文本中的每一个信息。先后参与录文的人员有100余人,现已完成300册鱼鳞图册的录文,总数据超过240万个。

婺州鱼鳞图册的整理出版

以往学界缺乏对鱼鳞图册的整体观照,以致在编目、定名、断代、缀合、释文、编纂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旧有且不可取的整理方案仍在不同地域被重复使用。如何科学、规范地整理鱼鳞图册,特别是如何更好地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可供操作的新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组在整理千余册婺州鱼鳞图册的过程中,分析鱼鳞图册的特质,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整理流程及方法,即科学编目、正确定名、系统类聚、精准释文、编纂索引、撰写叙录、影印汇刊。从而纠正以往鱼鳞图册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鱼鳞图册及其他地方档案的整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比其他档案,鱼鳞图册公开出版的极少,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先前档案界对鱼鳞图册重视度不够;二是缺乏对鱼鳞图册系统科学的整理。目前,仅有少数零散、不成系统的鱼鳞图册出版,且多是夹杂在契约文书之中,作为一种契约文书的样本出版。而以往出版的鱼鳞图册影印效果欠佳,许多在扫描前未经修复,难以展平,出现了多处褶皱,致使有些关键性文字被遮挡,加之大多使用黑白影印,图版清晰度低,字迹十分模糊,尤其是红印章印成黑色后,遮盖了鱼鳞图册许多文字内容,使得文字难以辨识。鉴于鱼鳞图册出版严重缺位、问题较多的情况,推出一部系统性、完整性的鱼鳞图册丛书显得十分必要。

作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任务的重要成果,笔者与张涌泉、胡铁球主编的《汤溪鱼鳞图册合集》第一辑(5册)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次系统地出版鱼鳞图册档案。新书因其考证翔实、制作精良为学界所称赞,被誉为“鱼鳞图册整理出版的典范”。近期,项目组又启动了《兰溪鱼鳞图册合集》(250册)的出版工作。婺州鱼鳞图册大型丛书的出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鱼鳞图册出版不足、利用困难、缺乏深度整理的现状,满足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需要。

婺州鱼鳞图册的其他学术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在《中国史研究》《文献》《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浙江学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重要文献报刊全文转载,《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级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20年6月9日,金华市档案馆创建的婺州鱼鳞图册展陈室正式开展,这是目前我国第一个以鱼鳞图册为专题的展陈室。展陈室按照婺州鱼鳞图册攒造历史、主要种类、特点价值、保护开发4个部分进行展出,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鱼鳞图册的历史文化。

鱼鳞图册是中国独有的档案,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每一份鱼鳞图册都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同时,鱼鳞图册也是宋代以后广泛实行的基本土地制度,其对土地管理的精细程度远超同时期的西方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史上一个创举,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土地管理的最高水平,故而极富文化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藏。

婺州鱼鳞图册作为中国现存最系统、最完整的古代地籍档案,其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在国家档案局和浙江省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金华市档案馆与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团队通力合作,做到共同申报、共同研究、成果共享,历经7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珍贵的档案得以更好地保护、发掘、利用、传播。但婺州鱼鳞图册总量巨大,至今尚有大量的鱼鳞图册有待修复、数字化和出版,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信随着修复与数字化的不断推进,鱼鳞图册的大量公开出版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发布,其文化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提升。届时可以以婺州鱼鳞图册为中心,整合安徽、山西等地的资料,积极申报鱼鳞图册进入《世界记忆名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张金名片,远播海内外。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建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义敏,严学军. 兰溪鱼鳞图册[J].中国档案,2018(8).

[2]李义敏,胡铁球. 鱼鳞图册断代研究:以浙江鱼鳞图册为中心[J].浙江学刊,2019(1).

[3]栾成显. 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J].浙江学刊,2019(1).

[4]李义敏,余承霖. 鱼鳞图册整理方法刍议:以浙江鱼鳞图册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9(6).

[5]李义敏. 浙江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M].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第四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0年第11期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摘自:浙江省档案馆微信订阅号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